首页 > k8新闻中心 > 酒店行业动态

凯发k8官网|【凤仪思想】来自山沟的大智慧 第九篇三界 贪心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4:13    次浏览

不识一字,大彻大悟。讲病化世,普度群伦。心是三界性心身的枢纽,又是阴阳交关处,一念为善,便可上达为圣为贤,一念为恶,便可下达为妖为孽,都是由心来作主。心对人一生的行止作为,起着决定作用。心在佛家泛指一切精神现象,作为一切精神现象的总称,故曰“一切惟心造。”儒家把心作为道德修养的关键,故曰“正心修身”,“存心养性”。不论宗教哲学或道德伦理,都把心摆在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位置。心如此重要,那么心的来源怎样呢?先生说:“地赋以命曰心”。人的出生离不开阴阳,天为阳,地为阴,人受阴阳之气以成形。天赋以性,每个人都出生在一定的环境中,此环境可理解为“地”,地赋以命。人出生以后,便确立了你在家庭中的名分,如儿子,女儿,姐姐,弟弟等,先生说“命者名也”。你的名分,即是你的“命”,你所处的环境即反映了你的“命运”。这时已经开始形成了你在这个家庭中的角色(尽管你自己当时不懂)。人是“对境生心”,环境千差万别,人的心理也必然千差万别。佛家讲“心本无生,因境有”,境不同,心理活动也必然不同,这便是“命曰心”。例如有了妻子才当丈夫,便有丈夫的心理活动,就应心存丈夫的道(法则);有了孩子,才当父母,便产生父母的心理活动,同时就应心存父母之道。如果人把道行真了,立命了,虽然说“对境生心”,但此时,心却能反作用于“境”,可以改变环境,改造命运。上述内容,只是对“地赋以命曰心”的浅层解释,如深入地探讨,则必然涉及到宿世业力与因果等道理。人的投生都是受业力的牵引,所谓业力的牵引,并非有外力驱使,而是自己宿世的心理行为形成的业力所决定的。“命曰心”,命是由人的宿业所决定的,如果只言“命”而不讲“心”,则命(运)便成为固定的了。然而心是变化的,是自主的,是阴阳交关处,可善可恶,可上可下,是灵活的,所以人的命运也是可变的,是可以自主的。心与性的关系是怎样呢?宗教也好,哲学也好,谈到人的修养和境界的提高时,都离不开心与性。儒家讲存心养性,佛家讲明心见性,道家讲修心练性。佛家说心性不二,在应用时,往往心性二字通用。所以有人把性比作水,叫作真如本性,也叫自性,把心比作波,即是心念,妄心、贪心以及印象,感受,思维等心理现象。水和波一静一动,不二不一,但其作用并不相同,心是幻生幻灭随缘而变的东西,是对境生起来的心念和思想。用这个心,可以为善,可以为恶,可用以使人上升,可用以使人下坠,可用来成就事业,亦可因此受尽羁缚。那么性呢,虽然也摸不着,看不见,却是心的动力与能量的源泉,是生命的根本。 人一生的境遇不同,有时可以改变,也有时无法改变;但为善为恶,道德上的差异,人格上的升降,则完全操之在我,可由自心来决定,可随时改变。心有道心,人心之别。《书经》说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”。人心包括私心、妄心、贪心以及恩爱缠绵、恨怨交炽,情牵物累等等心理活动,又称“后天心”。其形踪难寻,变化无常,不易把握,是非常危险的。故曰“人心惟危”。道心是公而无私,与人为善,道理常存,胸襟开阔,不记宿怨,知足常乐,不为形所役,不与世浮沉,常处于觉醒状态,能自我主宰。此心态之变化是非常微妙的,为人处世要从细微的一念处下功夫,所以说“道心惟微”。后天心(人心)要克制,要削弱,要净化;道心要充实,要发展,要增强。道心是与天性统一的。修心的关键是要改变人心,净化人心,常存道心。但首先必须认识人心的根源及其严重的危险性,人心一旦膨胀起来,便是财富越多越好,地位越高越好,权势越大越好,享受越丰越好。总之,天下所有的好事,我都俱备才好。为了达到此目的,竟而不择手段,且永无满足之日。殊不知,在这种思想支配之下,其后果没有不以恶贯满盈、身败名裂而告终的。人心活动,出没无常,不易把握。在此,仅就其常见者,略作剖析。贪心贪心是“人心”诸多表现之首。人们通过劳动取得金钱和产业,是合理合法的。但有些人受贪心的驱使,终生奔波,为财物所役,无有已时。尤其是那些由于分外之贪求,不知有多少人陷入深渊而不能自拔。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取得财色名利、权势地位,得到更多的享乐,更大的幸福。但到头来,往往是事与愿违,适得其反。其实物质生活越丰足,往往是精神生活越空虚,因为物质再丰足,也弥补不了精神上的空虚。何况一个人无论多么富有,他所能享受到的东西,毕竟是有限的。常言说:“家有千顷良田,夜眠不过八尺”。人们为了金钱,疲于奔命,绞尽脑汁,但发了大财之后,却背上了极为沉重的包袱,惟恐失去,日夜忧虑。况且人们在金钱欲望泛滥之时,欲火燃烧,为了猎取更多的财富,不择手段,就会像飞蛾扑火般的自取灭亡。金钱和色情原是一丘之貉,二者常常是相伴而行的。有的人以为有了金钱便有了一切,殊不知金钱不是决定人们幸福的惟一因素。金钱虽然可攫取美色,但买不到纯洁的心灵。历史上由于金钱美女给人们带来祸患的事例,不胜枚举。贪得无厌,不仅造成道德品格堕落,并且最后无不酿成可悲的下场。所以佛家把“贪”列入“三毒”(贪嗔痴)之首。…待续…王凤仪简介王凤仪老善人(1864~1937年)是位农村长工,未曾读书,因笃行忠、孝,自诚而明。三十五岁,往救友人杨柏,行至中途,天垂异象,黑夜见白日,遂明道。三十八岁,父逝世,守墓至百日,大彻大悟,发明性理疗病法,讲病化世,普度群伦。王善人讲道,语似俚俗,而意境深远,均由自性中所流露,不拘经教,权宜说法,活泼自然,不仅足为圭臬,且为经天纬地之大经大法。其要旨在教人尽忠孝之道而化性立命。王凤仪告诉我们:人生的富贵贫贱、否泰苦乐,都掌握在自己手中。欢迎转载 功德无量